English

北京,沿街书摊走进死胡同?

1998-09-09 来源:中华读书报 □本报记者 陈 洁 实习记者 胡秋红 我有话说

曾经红火一时的北太平庄一整溜儿的书摊现在是越来越小了。这个书摊市场建于1988年,按照“分行划市”的原则,当时一整段街都是规模相等的小书店,有二十五六个店位。在1993年的时候,仅有一家店改作礼品店;然而现在,只剩下12家店仍在卖书,其余的已纷纷改为经营背包、帽子、礼品甚至衣服等。就是这仅剩的十多家书店,处境也颇为尴尬。不少书店在门口贴着“半价”、“八折”的招牌,有的书店甚至给买书多的人赠送小礼品。为了补贴收入,不少店还兼卖起时下很流行的减肥胶带。是这些店不会经营吗?记者想起了与北太平庄同期兴起的几个规模不等的书摊,如五四大街、百万庄、虎坊桥、和平街北口等,已在近些年整顿市容的过程中先后消失。据美术馆前街一家小饭店的穆老板说:“这地儿我最清楚,卖书?肯定不行,你看看五四书店能有多少读者?再说你还比不过人家的规模。”依此分析,这几个当年红火一时的书摊即使存留到今天,恐怕多半也会和北太平庄书摊一样,日子不好过。套用一句旧话:美人迟暮英雄老,旧日风光今不在。

80年代中后期,生逢其时的临街小书摊成了首都街市一景,当时图书市场基本上由新华书店一统天下,由于尚处计划经济年代,管理上也不尽合理,所以新书上架速度慢在那时是出了名的,少则一两个月,多则半年也难觅新书“芳踪”。经营灵活的小书摊于是应运而生,这些小书店都是个体经营,老板自己能随时根据市场需要,直接与出版社或中间商联系进书,所以新书流通比较快。这使得他们往往能抢在新华书店前面占据市场,打开图书销路,并逐渐吸引了相当一部分读者。更为可取的是,这些书摊大多设在繁华地段,沿街而建,给人们购书带来很大方便。

彼一时,此一时,现如今时代不同,形势也大不一样了。国营的新华书店自身经营大为改善不说,90年代相继兴起的一系列民营书店,如三联韬奋中心、风入松、国林风以及万圣等等,不但进书速度快,而且品种丰富、上档次、上规模,书店店堂干净明亮,购书氛围极佳,从经营思想到经营方式都是全新的,“小米加步枪”的零星书摊根本没法比。至于便利,对北师大学生来说北太平庄书摊再方便,能跟书店直接把书送到校园相比吗?现在师大平均每个月都有两三次为期不短的图书展销活动,这对北太平庄书摊是个不小的冲击。

优势不明显,劣势就表现出来了,最直观的是购书环境。这种书摊太简陋,铁皮小屋冬冷夏热,空间又小,很不方便查找图书,临街的吵闹,更不利于读者有目的地阅读以决定是否购买。而最根本的不足,是书摊的品种和质量。长期以来对利润的追逐,使这种书摊形成了一种主要以畅销书和消遣性图书为主的经营模式,书的品种比较单一,相应的读者群比较小,尤其是在北太平庄这个地方,周围多半是学校、机关,许多购书者都是教师、研究人员或学生,小书摊品种单一甚至格调不高的书籍,对他们显然缺少吸引力。虽然小书摊不时也会进几种好书,但也是风闻什么书畅销就进什么书,没有主见。所以师大电子系一位研究生说:在这里认真淘淘其实也有好书,但与其大海捞针,不如直接去大书店。

此外,这种书摊由于经营方式雷同,大部分图书都是你有我也有,大同小异,这就更使得各店面都没有特色,正如一位路人所言:逛过一家就不用再逛第二家了。并且在近些年来,这些书摊日益成为销售盗版和不法图书的主要渠道,这在很大程度上也使其信誉受到影响。采访过程中,一位书店老板向记者透露:目前在这些书店中卖得极为火热的一种系列卡通小书,就是非法出版物,而前一阵席卷这些书店的几本书则是没有书号的书。此外还有一些非法流入的港台图书,印有“内部发行”和“仅供××××参考”字样的图书。对此,一位未透露姓名的读者严肃地说:“这些书我也好奇,但一般是不买的,而且打心里看不起。”让消费者“看不起”的买卖,还有多大的生命力呢?

事实上,游兵散勇的小书摊已明显跟不上时代的步伐,那么它们是否还有必要存在?生存压力加上一潮接一潮的市容整顿,北太平庄书摊是否会成为历史?如果真是这样,人们的反应又会如何呢?

两位正在买书的学生表示,对他们而言是不太方便,因为他们经常在这儿买《大众软件》杂志和一些计算机游戏书。这附近虽有师大出版社读者服务部、牛津缘以及瀚冷等书店,但都没有卖这种书的。另一位老太太则表示,她很喜欢到这儿来看武侠小说。如果书市没有了,对她就不方便了,因为这儿书店的武侠书最多。一些师大学生和附近居民也表示,空闲的时候,来这儿逛逛,还是比较有意思的,偶尔也能买到一两本好书。

食之无味,弃之可惜,沿街小书摊似已成为鸡肋。它们揭示的一个观点是:应时而生的东西也要应时而变,否则就难免落伍,而跟不上时代的发展,就难免被时代遗弃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